找到相关内容18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陈鹏释译:唯识四论(2)

    言惛沈者,令心於境无堪任为性。能障轻安毗钵舍[注释:毗钵舍:梵文音译,意思是观察、思考。]为业。或曰:惛沈与痴何别?曰:痴於境迷暗为性,正障无痴而非瞢董[注释:瞢董:懵懵懂懂,心如死灰。];...清,略是粗略。]为性。障观为业。即毗钵舍。谓睡眠位身不自在,心极音劣不门转[注释:不门转:指简单、狭隘。]故。昧简在定[注释:简在定:疑为[简正定]。简是不同於,正定是清净、安定,正好与暗昧相对。]...

    陈鹏释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250002.html
  • 昙鸾的净土思想─兼论北魏金石碑铭所见的净土

    54页 一、世亲《净土论》止观的一心 在世亲《净土论》里,基本的修行方法为“五念门”,即礼拜、赞叹、作愿(奢摩他)、观察(毗钵舍)、回向、等五门。其中,“欲...教理行果四瑜伽之一的果瑜伽的实践(注25)。不过,世亲在“五念门”之中,其本上是以作愿 (奢摩他)、观察 (毗钵舍)的二门为实践的核心,藉著止观达成转识成智的“一心”。二、昙鸾《净土论注》唯信的一心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1150174.html
  • 桑耶论诤中的“大乘和尚见”—“顿入”说的考察

    宗喀巴对中观的诠释上,摩诃衍首次在西藏史上被高姿态地提出来,再三反覆地对他进行严峻的批评。在宗喀巴五部中观著作中,成书于1402年的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“毗钵舍”品内先后十余次点名批评摩诃衍:  支那...18]  《广论》内的其他篇章,宗喀巴亦一再点名批评摩诃衍教法:  《解深密经》宣说毗钵舍为:于胜三摩地……中能正思择、最极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黄敏浩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352373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2)

    性,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。[115]  b、昏沉(Styana),昏沉是昏懵沉醉,迷惑不明,障碍轻安和智能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六称:  云何昏沉?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,能障轻安毗钵舍为业。[116]  毗钵舍(Vipasyana)译为“观”,即以寂静之慧,观察六根、六尘内外诸法,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的修法;奢摩他(Samatha)译为“止”,止即止寂的意思。谓欲求圆觉者,以净觉心,取静为行,而于染净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5155698.html
  • “解脱道”与“菩萨道”

    毗钵舍平等摄受,彼地有五通。近分、无色随一阙故无有五通。”[14](大正27.727b22~c3)  由此可知,前五神通是依“四种根本禅”而得,不依“近分定”,也不依“四无色定”。为甚么呢?因为根本禅“止(奢摩他)、观(毗钵舍)”均等,才可以引发神通。“近分定”定弱而慧强;“无色定”则定强慧弱,止观不均等,故不得五通。  印顺导师曾说:“佛教对神通的定义比较严格,有些人说他可以看到什么,或者是有...

    释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51656081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微(5)

     六正行总义者,谓即如是品类最胜,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,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,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,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,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。   这是对六种正行作的总结。&...ldquo;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”,根据前面所讲,无乱转变就是修奢摩他,以内心没有散乱来修止。“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”,“无倒转变”是从认识上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356519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浅解

    观境不清,故名昏沉。它以令心于观境沉没不堪觉照为性,能障轻安毗钵舍(梵语毗钵舍,此翻观)为业。   十七掉举。掉名掉动,心不寂静。举是举起,攀缘境界。故名掉举。它以令心在境上不寂静为性,能...沉没不堪觉照为性,能障轻安毗钵舍(梵语毗钵舍,此翻观)为业。   十七掉举。掉名掉动,心不寂静。举是举起,攀缘境界。故名掉举。它以令心在境上不寂静为性,能障行舍奢摩他(梵语奢摩他,此翻止)为业。 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758263.html
  • 宗喀巴对“无分别”说的批驳及其实质

    上士道》篇第253、338、383页。至于《上士道·毗钵舍》篇中就更集中了。[①])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:他们思想的分歧到底在那里?表面上只延续了三年的吐蕃僧诤(约792——794年)为什么在数...摩诃衍思想的分歧主要在哪里?  宗喀巴对摩诃衍批判的焦点主要在“无分别”说上。《菩提道次第广论·毗钵舍》在探讨“无分别”说时,曾两次提到摩诃衍,在卷十九中,宗喀巴说:  断性之境何须更破以证彼者即能对治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1859102.html
  •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“五重唯识观”的哲学意涵(上)

    ),内心相续于境不散乱”,“观”(vipawyana,音译“毗钵舍”)是“正思择、最极思择、周遍寻思、周遍伺察”。修“止”成熟所得“定”(nasamadhi,音译“三摩地、三味”)是“等持心”,修“...”(般若,praj?ā)、“智”(阇,j?ā)及“观”(毗钵舍,vipa?yanā)三者基本上是同义,但生熟、深浅、广狭程度各异。“慧”的含义最广,由因位的修学到圆满证果的整个历程皆摄于“慧”。...

    刘宇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665974.html
  • 四无量心的修习

    无所依怙为足处,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,生忧则为悲者失败。   修悲的目的是得毗钵舍的乐和成就善趣,破除害或出离害。所以,若行悲愍而同时以手等去加古是不可能的。   悲梵住有其近敌,即因忆念未得或得而...  又有五种折伏怒之法。此法为思念他人的寂静之而取信乐,随念彼法,折伏怒。   1、有些人语行和意行不寂静,但身行寂静;慈行者应思人身行寂静,不思其不静寂的语行和意行。   2、有些人身行和意行则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4438913.html